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

憶蓮軒網路念佛共修的基礎觀念


憶蓮軒網路念佛共修的基礎觀念


一、 前言
有時感覺慶幸,夾雜著些許沈重的複雜心情寫這篇文。在末法時代的當下,學習淨土法門幾乎已經不必談到教理。因為在初階入門處即有無數攔路虎,與蓮友們談法也就談不到法理,因為在初階時的修行觀念即有無數的混淆處必須辨正,而感到慶幸的原因是從初階佛法到甚深法理,從古至今都一樣被設下了無數的攔路虎,要辨明這個深度的混淆處,恐怕必須更是無數倍的辛苦。

  末學深深的覺得,來生再來學佛或念佛求生淨土是絕對不可期許的,而只有往生極樂淨土才能真正延續學佛之路;這不僅僅只是因為「人身難得」,而更是有「佛法難聞」的考量,相信如果您也曾經很辛苦的研究思惟過這些,想必也一定會認同的。


二、 談欣厭二門

祖師有云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極樂」。何以欣厭不切?「愛」字而已。

觀無量壽經以韋提希夫人的故事來提醒我們,這樣的欣厭之心是一心願往,而對娑婆所有一切皆無所貪戀。而這樣的願心,是因「大苦」而生決定心。如果不能覺悟此生一切皆大苦聚,如何生起厭離心?如果不能真實認清往生淨土即能永離一切苦,又如何能真實生起欣求心?

以前年輕時,常以年輕人的愛情來比喻這個願心,這個比喻其實並不恰當,但如果蓮友們能善加思惟,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入門處:
試想,當年輕人愛上一個人時,他的心是完全充滿對方的,朝思暮想乃至於能於夢裡夢見對方,這是因為思憶情深而有的自然情形。這樣的情況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理解而相信,而既然戀愛中的情人很容易的在夢中夢見對方,為何我們念佛人卻永遠也夢不到阿彌陀佛與西方聖境?念佛圓通章以母子的親情來比喻詮釋,也是一樣的深刻。

如果懂了上述的比喻,我們不妨再思惟大航法師以糞便與蛋糕來作比喻的例子。
為何我們看到糞便會自然生起厭離心,而對娑婆種種卻不能當下即生厭離心?(對蛋糕之欣求亦同)

由此,末學對蓮友們的建議,也是必須在念佛的同時,思惟觀察四聖諦中的苦集二諦。如實在苦集二諦中思惟觀察,才能真正了解蕅益大師所說:「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」,也因此才能當下即知「娑婆之穢理應厭離」。而如果真實理解了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,那麼也就自然能懂得了無量壽經中「五惡五痛五燒」也是一樣在詮釋這苦集二諦啊!而此處也就提到了一隻攔路虎,許多的開示與網路文章,都把思惟導向厭離這個器世界,而不是厭離「自心穢」。而當您能真實理解「自心穢理應厭離」時,再談到為何淨土行者必須修習淨業三福時,也就不會有觀念卡住的問題了,因為也就懂得了「自心淨理應欣求」的緣故。

我們再以觀無量壽佛經的下品下生章來作結尾,試想,惡人臨命終時惡業現前,在眾苦聚集與心生大恐怖時,得遇善友開示教令念佛。祖師說此時此人若當下能信念佛能離苦而十念念佛,這十念念佛心之切即是一心。這個一心也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一心,而不是理一心不亂或事一心不亂的一心。而這一心欣厭之心也是觀無量壽佛經經文一開始時,韋提希夫人一心願生清淨佛國之一心。

三、 蕅益大師云:「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。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。」

我們無法很精準的談一乘佛法,所以更無法以一乘佛法來談一乘因果。但就「事」而論,以下是我們常用的例子,由這三個例子來思惟一乘因果,也不失為一個初機蓮友的入門處。
一、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還在建造時,舍利弗曾對須達長者說:「長者發心供佛建造精舍,精舍未成而天中宮殿已就。」
二、大寶積經第56卷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:「佛弟難陀。唯願生天專修梵行。得生天上暫受快樂。彼命終後入此鑊中。是故我今然鑊相待。」「佛告難陀。或願人間或求天上勤修梵行有如是過。」
三、法照大師:「此界一人念佛名,西方便有一蓮生;但使一生常不退,此花還到此間迎。」

當此娑婆世界有一人信願念佛時,西方便生出一朵蓮花,這便是因果同時。而這朵蓮花即是我們未來極樂淨土受生之蓮胎,因此若能一生常精進念佛不退轉,這朵蓮花就會由阿彌陀佛帶來接引我們。如果我們真的了解這個道理,哪有不努力念佛、不精進修行的道理?

由法照大師的這首偈語,也可以明白的解釋蕅益大師所云:「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深淺。」的道理。我們從觀無量壽佛經中的九品往生與無量壽經中所述之三輩往生,由於各自於此土修行的自證境界深淺不同,所以往生時品位也不相同,花開見佛的遲速也都不同。
也可以從這一乘因果的道理,來思惟近代被炒得火熱的「自力、他力」的問題。如果真懂這一乘因果的道理,其實根本沒有所謂自力他力的問題,只要持續不斷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對了,硬把自力他力分開,分得清清楚楚,對佛法、對淨土法門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傷害,而受傷最深的終究將會是這些人與未來信仰者的法身慧命。簡而言之,自力他力都是向淨土往生之力,向淨土往生之力亦即自性本具之功德力,因此所有力,皆是把我們送往成佛證菩提之力,剋實而論,分無可分,但亦「合無可合」。最傷法身慧命的論點是自力難而他力易,完全的否定自力,這已經可說是心外求法、向外道的思惟了。再以印光大師的觀念談,所謂自力修證,是指淨土法門以外的佛法行門,大師專指行門修證不易,但沒有否定一切佛法不可修不可學,反而印光大師的解門基礎與所謂通途法門一致,也因此才是融通佛法的大師。

近期也有些論點,把持名(計數)念佛稱之為枝末佛法,而高推禪宗的禪法以為高妙,這似乎是絕大部份末法時代淨土弘法師的宿命。其實這也是沒有正確解悟一乘佛法的緣故。

談到這裡,末學想起印光大師自己一生以慚愧僧自居,一生只有一次講經說法,常常勸親近自己的法師居士不要心存當大法師的念頭。也記起以前初學佛時,佛友們只要發覺自己一個法理觀念講錯,必定親自公開發露懺悔與親自澄清錯誤觀念,領眾法師與其他佛友也會主動協助並且更尊重這位佛友,因為深信因果是每一位學佛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啊。

如果是今生如願能大開法筵,而自己在佛法上的修證與知見卻多所不足,那麼這場災難也就將無法收拾。末學也看過六祖壇經,自六祖慧能以降,皆是明心見性並得印證者,才有弘法度生之事,否則皆是隨眾繼續修學。這樣嚴謹的師資條件,與今日佛法興盛的樣子,有智之士請務必三思而後行。


四、 彌陀要解所云之六信

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之第三明宗,闡釋了淨土法門最重要的「信願行」三資糧,而詮釋「信」之六信,似乎沒有蓮友是有興趣深入去了解的,原因大概都是因為文字深奧難懂吧。
確實也是如此,五重玄義從第二以實相為體,淨土法門以大乘中道實相為體而談六信、談欣厭之願,談一乘因果之信願念佛,並且在此段文末再次提醒學人「故釋迦慈尊。無問自說。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。可謂方便中(行經)第一方便。了義中(教經)無上了義。圓頓中(理經)最極圓頓。」

即便是如此,我們看六信中的信他、信因、信果,似乎是一般蓮友都能理解的觀念,而信自、信事、信理三種,則是有教理基礎的蓮友才比較能夠理解。每個人得度的因緣皆不同,如果能從其中某個觀念而生起對淨土法門的信心,那麼也就不必拘泥於六種信必須全部理解、也無須勉強去融會貫通,只要能從中生起如實的信心即可。



五、 辦理網路念佛的理念

一、過去我們已經公開表明過,本網站並沒有實體的道場與指導法師支持,也因此完全沒有信眾護持的必要。我們已經決志今生必生淨土,此土的一切自然也沒有什麼留戀之心,自然也包括對正法的護持與弘揚。我們所辦的網路念佛共修只有一個好處,就是只要您是真心發願要精進念佛,那麼我們至少會有一位蓮友陪您在空中一起共修。如果沒有人願意參與,那麼我們也一樣只是各自精進念佛。

二、這篇文章是我們修學的基礎觀念,請參考,如不認同請依您各自的見解行持即可。

  另外我們建議初機蓮友以每日三千句佛號以上為基礎功夫,已有念佛定課的蓮友請至少提昇為每日六千句佛號以上,若與我們一樣決志今生念佛必生淨土者,請至少每日持一萬句佛號以上。如果您不能作到每日三千句佛號以上,但發願每日持名一定數目以上並且每日功課不缺,也歡迎您隨喜與我們網路共修。
如果您有這樣持續的定課至少超過三年,那麼相信很多事不必解釋也能自然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