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

2015年 憶蓮軒第一期念佛日課網路共修


他年淨土華開處,記取娑婆念佛時。
(2015年第一期 念佛日課網路共修)

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:
「此經(佛說阿彌陀經)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。非信不足啟願。非願不足導行。非持名妙行。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。」
祈請蓮友發願每日念佛功課(因信啟願),並以行填願(持名妙行)來滿所願而證所信。

注意事項:
一、本期念佛日課共修以隨喜的方式進行,站方只統計念佛總數,不統計各人的實際念佛功課數目,故請發心參與本期共修的蓮友,在發願本期的念佛數目(不必告知)之後,自行用功滿願即可,並於每日(或數日或至少每月)來此頁面回報您的念佛功課。
二、本表只作念佛共修數目的統計用。
三、為免系統負載過重,若實際參與共修的蓮友太多,則念佛統計表格可能二~三個月更換一次,故請隨時回來關注更新訊息。(若實際參與者約每日五人回報則不須更換。)
四、本期共修期間預計自阿彌陀佛聖誕日2015.01.07(農曆十一月十七日)起,至大勢至菩薩聖誕日2015.08.26(農曆七月十三日)止,約230日。




建議:
尚未有每日持名功課的蓮友,以每日三千句佛號以上為佳。
已養成每日念佛習慣的蓮友,以每日六千句佛號以上為佳。
已發願今生必生彌陀淨土的蓮友,請發心至少每日持一萬句佛號以上。

感恩參與,敬祝精進如意法喜充滿。 南無阿彌陀佛

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問:淨業之成,成於何時?


楞伽經云。諸聖所知。轉相傳授。妄想無性。二祖云。覓心了不可得。起信論云。若有能觀無念者。卽為向佛智故。華嚴合論云。頓悟一念緣起無生。超彼三乘權學等見。此佛經祖語。菩薩知識造論。皆就現前一念指點。顯妄性本空也。夫妄本空而眞本有。非佛而何。但衆生久隨污染之緣。未能頓復其本空耳。須以清淨緣起。漸而轉之。以吾卽佛之因心。念吾卽心之果佛。因果從來交徹。心佛法爾一如。而吾卽心之果佛。無緣大慈。同體大悲。本自不可思議。且吾卽佛之因心。深信切願。專懇持名。亦復不可思議。能於念念中。齊澄衆染。圓顯本空。頓契靈源。直趣果海。然則清淨之緣。無過此者。但於念時。當萬緣放下。一念單提。如救頭然。如喪考妣。如雞抱卵。如龍養珠。不期小效。不求速成。但只一心常恁麼念。是名無上深妙禪門。此則根身世界。密隨其心。念念轉變。殆非凡心肉眼。所能知見者也。及乎報終命盡。彌陀聖衆。忽現在前。或現異香天樂。諸靈瑞相。世人方謂淨業成就。然淨業之成。豈此時乎。

  淨土十要 徹悟大師遺集


問:淨業之成,成於何時?

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

2014年舞鶴禪苑中元報恩法會 大航法師佛法開示

2014年舞鶴禪苑中元報恩法會

大航法師佛法開示


最怕的是,不斷的在學佛,卻不能如實的,慢慢的與佛法的道理相應。在世間顛倒,入了佛門,還是依然顛倒,只是它畫的顏色不同而已啊!
我們現在擔心的,不是我們去造什麼惡(大概也許大家都蠻善良的);但我擔心的是,你以為你在修!但其實沒有。就是我之前常講的,你以為你在吃藥,其實那個只是空膠囊;你不斷的在幻想它有感應,但我認為它一點動作都沒有,一點意義都沒有。你不了解佛法的真義,你不了解生命的現實,你不過是在作修行夢而己啊。

  大航法師

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
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!


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:
「彼諸菩薩受化之時,來詣佛所恭敬合掌,目不蹔眴瞻仰如來,念佛三昧自然成就,故彼世界名為不眴。念佛三昧云何是耶?所謂非色相生,亦非受想行識生,非前後邊際智慧生,亦非現在見聞所生。」
(按:蹔同「暫」字。)

  觀無量壽佛經:
「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「見此事已,次當想佛。所以者何?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;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,從心想生,是故應當一心繫念,諦觀彼佛、多陀阿伽度、阿羅呵、三藐三佛陀。」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,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。如先所說,無量壽佛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必得成就。但想佛像得無量福,況復觀佛具足身相!」

 蕅益大師:
「佛以大願,作眾生多善根之因;以大行,作生多福德之緣。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。」

請先試體會解讀以上三段經文,再與蕅益大師此段開示作一合會。

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

農曆八月初六 【淨宗初祖慧遠法師圓寂日】



農曆八月初六 【淨宗初祖慧遠法師圓寂日】

蓮社始祖。慧遠法師。(第八)俗姓賈。雁門樓煩人。幼好學。博綜六經。尤善莊老。二十一歲。師事道安。二十四。大善講貫。晉孝武大元六年。至廬山。夢神告以毋他往。夕大雷電。林壑洞開。素砂布地。楩楠文梓充布地上。九江刺史桓伊。為建東林寺。殿名神運。嘗謂諸種三昧。其名甚眾。功高易進。念佛為先。結社者有十八高賢。及一百二十三眾。皆登安養。時江東經卷未僃。禪法無聞。律學多缺。師令弟子。越蔥嶺遠求得之。著法性論。創明涅槃常住之理。什師歎其闇與理合。安帝時。桓玄令沙門拜王。師致書諫止。著沙門不敬王者論。師居山三十年。專修淨業。三見佛 。不言。義熙十二年。七月晦日。佛來迎云。七日後。當生我國。至八月六日。耆宿請以豉酒治病。師曰。律無通文。又請飲米汁。師曰。日過中矣。又請飲蜜水。乃披律尋文。卷未半。坐逝。壽八十三。

贊曰。
念佛三昧寶。圓頓法中王。挺生神聖士。勇孟獨承當。香象截流度。擣丸集眾香。大德矜細行。禪律咸舒光。法性悟常住。僧儀超帝皇。才識邁前哲。密證不自彰。文成印乃壞。怡然返故鄉。高風千古在。歸命附慈航。

錄自:蕅益大師 靈峰宗論

------------
淨宗初祖 慧遠大師

以特別法.永為世範。
意旨暗合於行願.中外流通遍。
普令庸彥.大事即生辦。
肇啟蓮宗福震旦.暢佛本懷垂方便。
圓音一闡士歸盧.大法將弘神運殿。
一切法門從此流.一切行門從此辦。
致令各宗盡朝宗.萬川赴海依行願。


  一、慧遠大師生平事蹟

慧遠大師東晉(西元334-416年)雁門樓煩(今山西寧武附近)人。俗姓賈,幼時即勤奮好學。年方十三,便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、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莊之學。廿一歲時,本想往南方豫章(今江西南昌)隨當時名儒范宣子隱居,但因戰亂,道路受阻,未能成行。而當時的佛教領袖釋道安,正在太行恒山(河北曲陽西北)建寺弘法,大師便慕名前往參學。當時道安法師正在講《般若經》,大師聞已,豁然開朗,深感佛法博大精深,感歎道:“儒道九流,皆糠秕耳!”於是歸依道安法師,出家為僧,專門從事於佛教教育事業,夜以繼日,精進不已。登壇習講,每使聞者心悅誠服,頗得道安法師賞識。曾不止一次在大眾面前讚歎說:“使道流東國者,其在遠乎!”可見當時大師的成就已非同一般。

西元365年,由於時事動盪,隨同道安法師等,到襄陽弘傳聖教。
晉孝武帝太元三年(西元378年),前秦兵圍襄陽,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,於是分遣大眾往各地布教,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,客居於荊州上明寺。西元381年,欲往羅浮山(今廣東境內)靜修弘教,路經潯陽(今江西九江)見廬山峰林閑曠秀麗,正是修行的好處所,即定居於此,建造精舍龍泉寺,領眾清修,弘法濟生。後來由於各地高僧名士望風而來者日益增多,龍泉寺已不敷使用。於是,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資助下,在廬山東面,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,作為集眾行道的場所。後遂成中國佛教淨土宗著名的發源地之一。

西元402年,大師主持東林寺道風日盛,由於大師德行感召,各方名僧雅士都不期而至。如彭城(今江蘇銅山縣)劉遺民,雁門周續之,豫章雷次宗,新蔡(今河南汝陽)畢穎之,南陽(今河南南陽)宗炳,張季碩等,此皆當世俊傑名士,都捨棄世間名聞利養,前來親近大師修行辦道。可見大師在當時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。大師觀察此會大眾真為生死而來,便對大眾說:“諸君之來,能無意於淨土乎?”於是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,在廬山般若台精舍無量壽佛像前,建齋發誓:“眾等齊心潛修淨土法門,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”。並約定:“因眾人根器不同,福德有別,先得往生極樂淨土者,需幫助提攜後進者,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”。又命劉遺民著《發願文》,刻於石碑上。又有王喬之等人作《念佛三昧詩》以表達自己的志願。大師也為之作序,序中說:“夫稱三昧者何?專思寂想之謂也。思專則志一不分,想寂則氣虛神朗,氣虛則智恬其照,神朗則無幽不徹。斯二者,是自然之玄符,會一而致用也。……又諸三昧,其名甚眾,功高易進,念佛為先。何者?窮玄極寂,尊號如來,體神合變,應不以方。故令入斯定者,昧然忘知,即所緣以成鑒,鑒明則內照交映,而萬象生焉。非耳目之所暨,而聞見行焉。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,則悟靈相湛一,清明自然。察夫玄音以叩心聽,則塵累每消,滯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孰能與於此哉?……是以奉法諸賢,或思一揆之契。感寸陰之頹影,懼來儲之未積,於是洗心法堂,整襟清向,夜分忘寢,夙興唯勤。庶夫貞詣之功,以通三乘之志,臨津濟物,與九流而同往。仰援超步拔茅之興,俯引弱進垂策其後,以此覽眾篇之揮翰,豈徒文詠而已哉?”此次集會前,大師曾率眾于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,是以中國佛教史上稱此集結為“結白蓮社”,或簡稱“結蓮社”,並確認為中國淨土宗之始。而淨土一教後來之立宗,也因之而又稱為“蓮宗”。大師自西元381年到廬山以來,曆三十餘年,影不出山,跡不入俗,平時經行,迎送客友均以虎溪為界。縱然是當朝帝王晉安帝相邀,也稱病不出,在東林寺界內,志心于淨土,用功辦道,著書立說,弘傳聖教,將全部身心都奉獻於道場,奉獻於佛教。直至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(西元416年),大師自知宿緣已盡,安然示寂于東林寺。時年八十有三,僧臘六十三年。潯陽太守阮侃及弟子將其安葬於廬山西嶺,門下名士謝靈運為撰碑文,歌頌大師的德行及其光輝一生。

 二、慧遠大師弘化事蹟

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以來,即以大法為己任,有感于江東地區經典未備,律藏殘缺。居廬山後,即派遣弟子法淨、法領等遠越蔥嶺,西行求經。而且只要聽說有梵僧來華,便殷勤請入山中咨教。

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(西元391年),北印度礓賓沙門僧伽提婆南游到潯陽,大師即遣弟子迎其入山,請譯《阿毗曇心論》四卷與《三法度論》二卷。並為此二論作序,明宗舉旨,大力提倡,遂開江東地區毗曇學之先河。

東晉隆安五年(西元401年),迦毗羅衛國佛陀跋陀羅及其弟子慧觀等入廬山,大師亦請其譯出《修行方便禪經》二卷。此部禪經按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、數息觀和界分別觀等五種觀想,將禪修之法作了較為系統而全面的介紹,較之早期安世高、鳩摩羅什所譯傳的禪法要顯得更為完善。

此外,大師對於律藏經典也頗有研習。梵僧曇摩流支入關中時,曾應大師之邀,將姚秦時弗若多羅譯傳未盡的說一切有部之《十誦律》補譯完整,使之成為善本。以上只是舉其數端而已,沒有列明的還有很多。《淨土聖賢錄-慧遠》一章中有云:“所有經律,出諸廬山,幾至百卷。”由於大師對於譯經事業推波助瀾所表現出的顯著成就,梁代釋僧佑在《出三藏記集-慧遠傳》中讚歎道:“蔥外妙集,關中勝說,所以來集茲者,遠之力也。”給予大師很高的評價。

慧遠大師,自身雖歸心淨土,然對於其他經教,也都滿懷熱忱地推廣弘傳。東晉隆安五年(西元401年),西域龜茲國(今新疆庫車一帶 )高僧鳩摩羅什法師被迎請到長安,大師早聞西域羅什法師通經達教,故派使者致書問候,信中有說:“是故負荷大法者,必以無執為心;會友以仁者,使功不自己。”羅什法師亦早聞東土慧遠之名,在回函中大為讚歎:“經言,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,紿哉仁者!善弘其事。夫財有五備:福、戒、博聞、辯才、深智。兼之者道隆,未具者疑滯,仁者備之矣!”此後十餘年中,大師常致函請教經中大乘深義。羅什法師也都歡喜地為之解答,彼此皆以誠善之心,相互切磋學修心得。後來,大師根據與羅什法師的交流,著有《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》並《羅什答》二卷。後改名為《大乘大義章》流通於世。

東晉安帝義熙元年(西元405年),羅什法師在長安譯出了百卷巨著《大智度論》。當時後秦國主姚興也特意遣使送論往廬山東林請大師作序。大師認為此論卷數眾多,文繁義隱,不易研習,經過深入探研後,將之加以刪節,成《大智論鈔》二十卷,並撰序文。另外,大師曾造《法性論》二卷,闡述泥洹常住之義理,送與羅什法師過目,羅什法師看了以後,給與高度評價,讚歎說:“邊方未見大經,便暗與理合”。又有《盧山集》十卷遺憾的是《法性論》已散失未傳後世。此外大師的另一部名著是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,該論共有五篇,專門針對晉室要臣桓玄所提出的“一切沙門對皇家王者盡敬”說而撰寫。桓玄極為欽佩大師的為人,所以在決議之前,先去信廬山徵求大師的意見,於是大師便寫下了這部名著。大師在論中,事理並舉,情理結合地作了詳明而又懇切的問答,提出了“袈裟非朝宋之服,缽盂非廊廟之器,塵外之容不應致敬王者”的觀點,使得桓玄只好作罷。此番問答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。桓玄非常仰慕大師的德行,一次在過訪潯陽時曾致書請大師歸俗從政,但被大師以堅正之辭回拒了。後來,桓玄下令甄別沙門加以沙汰,命令其屬下:“沙門有能伸述經詣者,暢說義理或禁行循整者,足以宣寄大化,其有違於此者,悉皆罷道。”唯因尊崇大師,“以廬山為道德所居,不在搜簡之列。”

正因大師德高望重,所以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,得到了東晉當時各方統治勢力的支持,江州剌史雖歷屆不同,但都和大師結交甚好。西元392年,殷仲堪任荊州剌史時,曾上廬山拜會大師,共論《易》體。西元399年,桓玄滅殷仲堪於荊州,也曾往廬山面會大師,討論《孝經》。西元405年,劉裕與何無忌(何鎮南)等誅殺桓玄後,何無忌本人也親臨廬山慰問大師,之後又作《難袒服論》與慧遠商量沙門袒服一事,何無忌以為《老》《禮》諸典中,均明“右”為“凶”“喪”之義,而沙門以右袒“寄至順”“表吉誠”,有悖於中土之名教禮制。慧遠大師作《沙門袒服論》給予解釋說道:沙門之所以右袒,是從形象上方便於將沙門與俗人加以區別,並有利於沙門脫離世俗名教禮制的限制而安心出家修道。這符合佛教的禮制與教條。論中說明從外相上來說,佛家與名教儒家是有差別,但最終目的二者是一體的。所以內外禮制雖然不同,但是“內外之道可合”。這一理論將儒家名教的政治理論,佛家的濟世思想,以及道家的出世學說作了相互協調,有利於當時朝野接納佛教思想,為來源於異域的佛教,能更好地在中土大地生根發芽,茁壯發展,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。

大師幼時即“博綜六經”,文學基礎深厚。居廬山數十年間,也常詠詩作偈以遣閑。大師的詩集《廬山東林雜詩》及《報羅什法師偈》、《萬佛影銘》等文,不但文筆空靈,辭藻也很精美,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。還有《妙法蓮華序》、《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統經序》、《念佛三昧詩集序》和《辨心識論》等,也顯露出美妙的文筆底蘊與高深的佛學修養。其中大師撰有兩部專門探討輪回報應說的論著 --《明報應論》與《三報論》,論中提倡的“神不滅論”“善惡有報”等觀點,具有鮮明的中土佛教特色。此外,尚有一些序、贊、論、詩、銘、記、書信等,大多收集在《出三藏記集》、《弘明集》、《廣弘明集》、《大唐內典錄》和《高僧傳》中。

慧遠大師門下弟子多達百餘人,性情各異,學修不一,多才多藝者不乏其人。有善應講席者如:其弟慧持,深受晉衛將軍琅琊王司馬冶之敬重,曾應豫章太守之邀請,講《毗曇》《法華》二經。又曾到建康(南京)參校《中阿含經》的譯文;有修戒行禪者如:法安,于新陽(今甘肅秦安縣東南)建道場,弘化一方,後來入蜀,深受當地僧俗所推崇;有著書立說者如:慧觀,撰有《法華宗要序》、《辯宗論》、《論頓悟漸悟義》、《十喻序贊》及諸經序等。並且善習戒律,尤精《十誦》;有通經達教,志專淨業者如僧濟等;有善工技藝者如:慧要,惜廬山無刻漏以報時,便於山泉池中,製作十二葉芙蓉,隨順流波自然轉動,以定晝夜六時,片刻無差。據傳他曾制木鳶能飛百步。此外,原是苻秦衛將軍的曇邕,自師慧遠以來,十餘年間,長途往返于廬山與長安之間,為慧遠與羅什作信使。廬山與長安兩地遠隔,又值多事之秋,二位高僧能夠聲氣相通,互論經教,全賴此人之力。還有道祖、僧徹、曇順、道汪等,皆為有修有學之士。在輔佐慧遠大師弘經演教,住持佛法,或自行化他諸多方面,都展示出非凡的德能,極為生動地豐富了東晉佛教的內涵。

慧遠大師在他自身修持及弘傳“觀佛”、“念佛”淨土教法上有著顯著成就。自身修持得力,在澄心繫念中,證得念佛三昧,臨終示往生相得生淨土。在《淨土聖賢錄》慧遠一章中有如是記載:“義熙十二年(西元416年)七月晦夕,於般若台之東龕,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,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勢至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。佛告遠曰:‘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'”之後大師對侍立兩旁的弟子法淨、惠寶說:“吾始居此,十一年中,三睹聖呤相,今複再見,吾生淨土必矣!”果然事應其言,於八月六日端坐入寂。慧遠大師以親身經歷,驗證念佛可生淨土之不虛,感召後世依從淨土教理,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之僧俗人等,不計其數,而依法修持得生極樂者亦難枚舉。彌陀淨土之信仰日後能夠得以廣泛地流行,淨土一教得以日益興盛,實出於慧遠大師之功。大師一生志心弘教,德感朝野,晉安帝義熙年間,帝室下詔賜號“廬山尊者”“鴻臚大師”及“白蓮社主”。嗣後,唐宣宗大中元年(西元847年)追諡號為“辯覺大師”,南唐升元三年(西元939年) 諡“正覺大師”,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(西元976年) 諡“圓悟大師”,宋孝宗乾道二年(西元1166年) 諡“等遍正覺圓悟大師”。基於慧遠大師對佛教作的巨大貢獻,及其對後世的影響,得到數朝帝王追封諡號,也可謂是在情在理。

考諸史籍,有依淨土經典修持,祈求往生淨土者,是始于東晉潛青山竺法曠(西元327-402年)。而關於彌陀淨土經典,如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般舟三昧經》和《念佛三昧經》等,早在漢末即已譯出,之後也有異譯不斷面世。《高僧傳》卷五中說竺法曠:“每以《法華》為會三之旨,《無量壽》為淨土之因,常吟詠二部,有眾則講,獨處則誦。”又晉時支遁(西元314-366年)也著有《阿彌陀佛像贊》一文,說明彌陀信仰早已有之。但是西方淨土的信仰成為一體系,並能上升為東晉當時的學問僧和朝中士大夫等上層人士信奉,則始于慧遠大師于廬山集眾結蓮社,可以說是慧遠大師掀起了修學彌陀淨土法門,求生極樂世界的風潮,且直接影響著後世無數的學佛者,為淨土一宗奠定了不拔之基。

淨土宗沿至今世已歴十三祖,但觀其列位,並無他宗那樣明顯的嫡系師承,而都是後世淨業學人推舉而成。如此而言,慧遠大師之所以被追認為淨土宗初祖,的確是名至實歸,堪為淨土之先驅,後學之楷模,其萬世景仰之德行將永遠昭垂史冊。

錄自:法寶影音網
http://www.buddhist.idv.tw/

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

農曆七月十九日 【淨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日】


農曆七月十九日 【淨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日】

淨宗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

 承遠大師(公元712~802年),四川綿竹縣人。開始學道於成都唐公,二十四歲時,出蜀到荊州玉泉寺,依惠真剃度學道。後遵師命去南嶽衡山,從通相受具足戒,更於其座下學經律。聞慧日法師離京至廣州,大師來謁,恭敬求法。慧日法師教示不可獨然獨善,應依《無量壽經》修念佛三昧,以救濟群生。從此頓息諸緣,專修淨土。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歸衡山,於山之西南,建立精舍,號彌陀台,僅安置經像,精苦修道。有人供養食物則吃,無人供養則食野果花草,敝衣唯求禦寒蔽體而已。慕名來求道的人,常見一人身形羸弱,塵垢滿面,負薪擔水,都以為是大師的侍者而輕慢之,及打聽,方知那正是大師。大師萬緣放下,精進念佛,得念佛三昧,常感聖境現前。

 當時,法照大師在廬山修禪定。一日入定,往極樂世界,見一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,詢知是南岳的承遠大師。出定後,法照即往衡山面謁承遠大師,悲喜流涕而受其教,轉修淨土。遠近道俗亦聞其德業,前來親近乞教。負布帛,斬木壘石,搭棚居住,並發心施金,營造殿宇。大師既不拒絕,也不營求,殿寺蓋成,題名彌陀寺。營造殿宇的結餘,都佈施給飢餓病苦者。

 大師教化眾生,善立中道,隨機設教。為了使 眾生早證道果,大師殷殷開示念佛法門,並將經教法語,彌陀名號,書寫在大街小巷,鐫刻在山巖溪谷,苦口婆心地勸勉眾生念佛求生淨土。從化者甚眾,前後受法弟子千有餘人。就中以比丘惠詮、智明、道偵、超然、法照等,皆入室之秀。後來,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師為國師,便也推尊承遠大師,頂禮有加,賜大師所住持的寺 廟為般舟道場。

 承遠大師於唐貞元十八年(公元802年)七月十九日告別諸弟子,安祥示寂於彌陀寺,享年九十一歲。呂溫之《南嶽大師遠公塔銘記並序》,柳子厚之《南嶽彌陀和尚碑》,均記傳大師的德行。

  贊云:

羸形垢面,侍彌陀傍。法照神遊得觀光,佛示其名坊。往嗣門牆,新法永傳揚。
般舟苦行世難堪,絕糧泥土作所餐。常將經要佛名號,遍書途巷岩石間。
念佛佛教特別法,來學以此令心安。天子聞名南向禮,故得道風四海傳。

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

農曆七月初二 【淨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】


農曆七月初二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
(2014.07.28)

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


  蓮池大師(公元1523~1615年),諱袾宏,字佛慧,號蓮池。杭州仁和人,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。十七歲補諸生,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。鄰家有一老嫗,日日念佛名。大師問其所以,老嫗回答:先夫持佛名,臨終自在往生,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大師聞語感動,遂寄心淨土,書「生死事大」於案頭以自警策。二十七歲喪父,三十二歲母亦永訣,大師決志出家修行,與妻子湯氏決別:「恩愛不常,生死莫代,我得出家,你自己保重。」湯氏灑淚說:「君先走一步,我自會打算。」大師作一筆勾詞棄家,投西山性天和尚落髮。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。

  大師受具足戒後,策仗遊方,遍參知識。參學遍融禪師,老禪師教喻:「勿貪名利,唯一心辦道,老實持戒念佛。」大師拳拳服膺。後參笑巖寶祖,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,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。乃作偈曰:「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里外遇何奇?焚香擲戟渾閒事,魔佛空爭是與非。」

  隆慶五年(公元1571年),入杭州雲棲山,見山水幽絕,遂結茅卜居修念佛三昧。山中老虎時常傷害村民,大師慈悲為放瑜伽焰口,老虎不再患害百姓。亢旱年,村民懇請大師祈雨,大師手擊木魚,循田埂念佛,一時,雨下如注。村民及信眾們自發地為大師建造禪堂寺院。自此,法道大振,海內衲子歸心,遂成一大叢林。

  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,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,主唱禪淨不二,念佛含攝萬法之旨。大師痛念末法眾生,掠影宗門,撥無淨土,有若狂象;教下講師,依文解義,說食不飽。如法思惟,唯念佛一門,橫截生死,普攝三根。於是單提淨土,著《彌陀疏鈔》十餘萬言,總持圓頓諸經,融會事理,指歸一心。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,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,含攝菩薩六度萬行,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。由是,大師不主張閱藏,應一心念佛。

  大師明因慎果,深悲末法眾生,業深垢重,教綱衰滅,戒律鬆弛,此時修行,應以戒律為根本,以淨業為指歸。因而,大師整飭清規,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,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,於佛前受之,大師為證明。已受戒者,半月誦《梵網經戒》及《比丘諸戒品》。其住持的道場,規條甚嚴,出《僧約十條》、《修身十事》等示眾。各堂執事職責詳明,夜必巡警,擊板唱佛名,聲傳山谷。布薩羯磨,舉功過,行賞罰,絲毫無錯。大師策厲清規,嚴明梵行,並親自著述,闡發戒律精義,以救末世疲弊之習。大師極力戒殺生、崇放生。寺前建有放生池,山中設有放生所,救贖潛游蜎飛諸生物。大師《戒殺放生文》盛傳於世。

  大師樸實簡淡,虛懷應物,貌相溫和,聲若洪鐘,胸無崖岸。自奉儉樸,自有道場以來,未曾妄用一錢,凡有香俸盈餘,便施散給其他寺廟的和尚。施衣藥,救貧病,常行不倦。大師生平惜福,年老還是自己洗衣,淨溺器,不勞煩侍者。終身一襲布衣,一頂麻布蚊帳用了幾十年。

  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。大師見到童子便問:「兩腳有泥,必是遠來客。」童子說:「聞知蓮池水,特來洗一洗。」大師說:「蓮池深萬丈,不怕淹死你。」童子說:「兩手攀虛空,一腳踏到底。」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。

  大師道隆德盛,感動當時。李太后遣內侍繼紫袈裟白金問法要,大師書偈答曰:「尊榮豪貴者,由宿植善因,因勝果必隆,今成大福聚。深達罪福相,果中更植因,喻如錦上花,重重美無盡。如是修福已,復應慎觀察:修福不修慧,終非解脫因,福慧二俱修,世出世第一。眾生真慧性,皆以雜念昏,修慧之要門,但一心念佛。念極心清淨,心淨土亦淨,蓮台最上品,於中而受生。見佛悟無生,究竟成佛道,三界無倫匹,是名大尊貴。」

  大師深感淨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,普攝諸根,仰賴佛力,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,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淨土。其言曰:

  「蓋此念佛法門,不論男女僧俗,不論貴賤賢愚,但一心不亂,隨其功行大小,九品往生。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:
若人富貴,受用現成,正好念佛;
若人貧窮,家小累少,正好念佛;
若人有子,宗祀得托,正好念佛;
若人無子,孤身自由,正好念佛;
若人子孝,安受供養,正好念佛;
若人子逆,免生恩愛,正好念佛;
若人無病,趁身康健,正好念佛;
若人有病,切近無常,正好念佛;
若人年老,光景無多,正好念佛;
若人年少,精神清利,正好念佛;
若人處閒,心無事擾,正好念佛;
若人處忙,忙裡偷閒,正好念佛;
若人出家,逍遙物外,正好念佛;
若人在家,知是火宅,正好念佛;
若人聰明,通曉淨土,正好念佛;
若人愚魯,別無所能,正好念佛;
若人持律,律是佛制,正好念佛;
若人看經,經是佛說,正好念佛;
若人參禪,禪是佛心,正好念佛;
若人悟道,悟須佛證,正好念佛。
普勸諸人,火急念佛,九品往生,華開見佛。
見佛聞法,究竟成佛,始知自心,本來是佛。」

  大師一生精修,廣弘淨土,臨終前半月預知往生的時間。到城中告別諸弟子及故舊朋友,只說:「吾將他往。」回寺用茶湯供養眾僧,告訴大家明日將行。七月朔晚,大師示微疾,瞑目無語。城中諸弟子趕到,哀請留囑,大師睜眼開示:「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。」說完,向西稱佛名而逝。世壽八十一,僧臘五十。入塔於五雲山麓。

  大師著述甚豐,主要有《阿彌陀經疏鈔》、《雲棲法匯》、《竹窗隨筆》、《往生集》、《淨土疑釋》等流行於世。


  贊云:

初住雲棲,即滅虎患,早請念佛雨慰盼,村民咸感歎。庀材開辦,道場重興建。
幼聞念佛意頗快,末誡門徒莫捏怪。行為世則言世法,注重淨土及規戒。
砥柱狂瀾契理機,闡明佛心祛蜂蠆。普令具縛諸凡夫,仗佛慈力登蓮界。



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

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 《華嚴經》


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 《華嚴經》

一、所謂「初發心」之「心」是什麼心?「初發心」便成正覺之「時」是延促同時無礙或者延促相礙隔歷不融?
二、法華經中,龍女成佛之速恰與本師世尊次第修證之示現相違,請試討論合會之。

智者大師依華嚴經之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建立圓教一乘教義,故請以天台六即佛的概念為基礎。又名句原出自華嚴經,故請再以華嚴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的概念為基礎再陳述之(兼引華嚴一乘十玄門更佳)。

按:
下月起暫停佛法討論,改精讀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-圓瑛大師。

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

問:五眼中以何眼方得見「因心淨所見之淨土」


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中,試問證得那一種眼以上,才能得見維摩結所說經中所云「心淨則佛土淨」之淨土。

按:
一、請先簡略說明佛土之成立要件,再簡略說明心淨至何等程度能感得具佛土要件之淨佛土,再與五眼和會說明之。
二、世俗常以因心念正向時(心淨)所產生的愉悅心境,進而看一切事物皆美好(土淨)稱之,此說大誤,切勿用之。

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

問:三無漏學與藏教修證次第之合會?


天台教觀 藏教次第

外凡(資糧位):五停心、別相念處、總相念處。
內凡(加行位)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見道:初果須陀洹
修道: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。
無學道:四果阿羅漢。

試問:
一、在藏教修證次第中,證見道位前所發理觀與見道位後所發理觀之差異?
二、三無漏學與藏教修證次第之合會?

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

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


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

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

[0844b20] 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,告諸菩薩及善財言:「善男子!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,相續演說,不可窮盡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何等為十?者、禮敬諸佛,二者、稱讚如來,三者、廣修供養,四者、懺悔業障,五者、隨喜功德,六者、請轉法輪,七者、請佛住世,八者、常隨佛學,九者、恒順眾生,十者、普皆迴向。

[0844b29] 善財白言:「大聖!云何禮敬,乃至迴向?」

[0844b29]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:「善男子!言禮敬諸佛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,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起深信解,如對目前,悉以清淨身、語、意業,常修禮敬;一一佛所,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,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;虛空界盡,我禮乃盡,而虛空界不可盡故,我此禮敬,無有窮盡。如是乃至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禮乃盡。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4c12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稱讚如來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,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,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,我當悉以甚深勝解,現前知見;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,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,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,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,窮未來際相續不斷,盡於法界無不周遍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讚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讚歎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4c24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廣修供養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,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,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起深信解,現前知見,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。所謂:華雲、鬘雲、天音樂雲、天傘蓋雲、天衣服雲、天種種香、塗香、燒香、末香,如是等雲,一一量如須彌山王;然種種燈,酥燈、油燈、諸香油燈,一一燈炷如須彌山,一一燈油如大海水,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。善男子!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:如說修行供養、利益眾生供養、攝受眾生供養、代眾生苦供養、勤修善根供養、不捨菩薩業供養、不離菩提心供養。善男子!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、迦羅分、算分、數分、諭分、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。何以故?以諸如來尊重法故,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。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,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。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供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,我此供養亦無有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a19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懺除業障者: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,由貪、瞋、癡發身、口、意,作諸惡業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。我今悉以清淨三業,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,誠心懺悔,後不復造,恒住淨戒一切功德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懺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,我此懺悔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a29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隨喜功德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,從初發心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,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、目、手、足,如是一切難行、苦行,圓滿種種波羅蜜門,證入種種菩薩智地,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,所有善根,我皆隨喜。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、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,乃至一塵我皆隨喜。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、有學、無學所有功德,我皆隨喜。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、苦行,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,我皆隨喜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此隨喜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b16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請轉法輪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,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,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,一切菩薩海會圍遶,而我悉以身、口、意業種種方便,慇懃勸請轉妙法輪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b26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請佛住世者:所有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,及諸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有學、無學,乃至一切諸善知識,我悉勸請莫入涅槃,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,為欲利樂一切眾生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此勸請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c05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常隨佛學者: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,從初發心精進不退,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;剝皮為紙,折骨為筆,刺血為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,為重法故,不惜身命,何況王位、城邑、聚落、宮殿、園林一切所有,及餘種種難行、苦行,乃至樹下成大菩提,示種種神通,起種種變化,現種種佛身,處種種眾會: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,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,或處轉輪聖王、小王眷屬眾會道場,或處剎利及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眾會道場,乃至或處天龍八部、人、非人等眾會道場。處於如是種種眾會,以圓滿音,如大雷震,隨其樂欲,成熟眾生,乃至示現入於涅槃。如是一切,我皆隨學,如今世尊毘盧遮那,如是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,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,於念念中,我皆隨學。如是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此隨學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5c24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恒順眾生者:謂盡法界、虛空界十方剎海,所有眾生種種差別,所謂: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或有依於地、水、火、風而生住者,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,種種生類、種種色身、種種形狀、種種相貌、種種壽量、種種族類、種種名號、種種心性、種種知見、種種欲樂、種種意行、種種威儀、種種衣服、種種飲食,處於種種村營、聚落、城邑、宮殿,乃至一切天龍八部、人、非人等,無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,有色、無色,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、非無想,如是等類,我皆於彼隨順而轉,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,如敬父母,如奉師長,及阿羅漢乃至如來,等無有異。於諸病苦為作良醫,於失道者示其正路,於闇夜中為作光明,於貧窮者令得伏藏,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。何以故?菩薩若能隨順眾生,則為隨順供養諸佛;若於眾生尊重承事,則為尊重承事如來;若令眾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、華果悉皆繁茂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復如是。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何以故?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屬於眾生,若無眾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善男子!汝於此義應如是解。以於眾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圓滿大悲,以大悲心隨眾生故,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菩薩如是隨順眾生,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此隨順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

[0846a29] 「復次,善男子!言普皆迴向者:從初禮拜乃至隨順,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、虛空界一切眾生,願令眾生常得安樂,無諸病苦;欲行惡法皆悉不成,所修善業皆速成就;關閉一切諸惡趣門,開示人天涅槃正路;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,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;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。菩薩如是所修迴向,虛空界盡、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此迴向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、語、意業無有疲厭。善男子!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。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,則能成熟一切眾生,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。是故,善男子!汝於此義應如是知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、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,及諸人天最勝安樂,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,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,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,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,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。或復有人以深信心,於此大願受持讀誦,乃至書寫一四句偈,速能除滅五無間業,所有世間身心等病,種種苦惱,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,皆得銷除;一切魔軍、夜叉、羅剎、若鳩槃荼、若毘舍闍、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,皆悉遠離,或時發心親近守護。是故若人誦此願者,行於世間無有障礙,如空中月出於雲翳,諸佛菩薩之所稱讚,一切人天皆應禮敬,一切眾生悉應供養。此善男子善得人身,圓滿普賢所有功德,不久當如普賢菩薩,速得成就微妙色身,具三十二大丈夫相,若生人天,所在之處常居勝族,悉能破壞一切惡趣,悉能遠離一切惡友,悉能制伏一切外道,悉能解脫一切煩惱,如師子王摧伏群獸,堪受一切眾生供養。又復,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悉皆捨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、大臣、宮城內外,象馬車乘,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復相隨,唯此願王不相捨離,於一切時引導其前。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到已即見阿彌陀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此諸菩薩色相端嚴,功德具足,所共圍遶。其人自見生蓮華中,蒙佛授記;得授記已,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。不久當坐菩提道場,降伏魔軍,成等正覺,轉妙法輪。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,隨其根性,教化成熟,乃至盡於未來劫海,廣能利益一切眾生。善男子!彼諸眾生若聞、若信此大願王,受持讀誦,廣為人說,所有功德,除佛世尊餘無知者。是故汝等聞此願王,莫生疑念,應當諦受,受已能讀,讀已能誦,誦已能持,乃至書寫,廣為人說。是諸人等於一念中,所有行願皆得成就,所獲福聚無量無邊。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」

[0846c29] 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,普觀十方而說偈言:
「所有十方世界中,  三世一切人師子,  我以清淨身語意,  一切遍禮盡無餘。
 普賢行願威神力,  普現一切如來前,  一身復現剎塵身,  一一遍禮剎塵佛。
 於一塵中塵數佛,  各處菩薩眾會中,  無盡法界塵亦然,  深信諸佛皆充滿。
 各以一切音聲海,  普出無盡妙言辭,  盡於未來一切劫,  讚佛甚深功德海。
 以諸最勝妙華鬘,  妓樂塗香及傘蓋,  如是最勝莊嚴具,  我以供養諸如來。
 最勝衣服最勝香,  末香燒香與燈燭,  一一皆如妙高聚,  我悉供養諸如來。
 我以廣大勝解心,  深信一切三世佛,  悉以普賢行願力,  普遍供養諸如來。
 我昔所造諸惡業,  皆由無始貪恚癡,  從身語意之所生,  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 十方一切諸眾生,  二乘有學及無學,  一切如來與菩薩,  所有功德皆隨喜。
 十方所有世間燈,  最初成就菩提者,  我今一切皆勸請,  轉於無上妙法輪。
 諸佛若欲示涅槃,  我悉至誠而勸請,  唯願久住剎塵劫,  利樂一切諸眾生。
 所有禮讚供養福,  請佛住世轉法輪,  隨喜懺悔諸善根,  迴向眾生及佛道。
 我隨一切如來學,  修習普賢圓滿行,  供養過去諸如來,  及與現在十方佛。
 未來一切天人師,  一切意樂皆圓滿,  我願普隨三世學,  速得成就大菩提。
 所有十方一切剎,  廣大清淨妙莊嚴,  眾會圍遶諸如來,  悉在菩提樹王下。
 十方所有諸眾生,  願離憂患常安樂,  獲得甚深正法利,  滅除煩惱盡無餘。
 我為菩提修行時,  一切趣中成宿命,  常得出家修淨戒,  無垢無破無穿漏。
 天龍夜叉鳩槃荼,  乃至人與非人等,  所有一切眾生語,  悉以諸音而說法。
 勤修清淨波羅蜜,  恒不忘失菩提心,  滅除障垢無有餘,  一切妙行皆成就。
 於諸惑業及魔境,  世間道中得解脫,  猶如蓮華不著水,  亦如日月不住空。
 悉除一切惡道苦,  等與一切群生樂,  如是經於剎塵劫,  十方利益恒無盡。
 我常隨順諸眾生,  盡於未來一切劫,  恒修普賢廣大行,  圓滿無上大菩提。
 所有與我同行者,  於一切處同集會,  身口意業皆同等,  一切行願同修學。
 所有益我善知識,  為我顯示普賢行,  常願與我同集會,  於我常生歡喜心。
 願常面見諸如來,  及諸佛子眾圍遶,  於彼皆興廣大供,  盡未來劫無疲厭。
 願持諸佛微妙法,  光顯一切菩提行,  究竟清淨普賢道,  盡未來劫常修習。
 我於一切諸有中,  所修福智恒無盡,  定慧方便及解脫,  獲諸無盡功德藏。
 一塵中有塵數剎,  一一剎有難思佛,  一一佛處眾會中,  我見恒演菩提行。
 普盡十方諸剎海,  一一毛端三世海,  佛海及與國土海,  我遍修行經劫海。
 一切如來語清淨,  一言具眾音聲海,  隨諸眾生意樂音,  一一流佛辯才海。
 三世一切諸如來,  於彼無盡語言海,  恒轉理趣妙法輪,  我深智力普能入。
 我能深入於未來,  盡一切劫為一念,  三世所有一切劫,  為一念際我皆入。
 我於一念見三世,  所有一切人師子,  亦常入佛境界中,  如幻解脫及威力。
 於一毛端極微中,  出現三世莊嚴剎,  十方塵剎諸毛端,  我皆深入而嚴淨。
 所有未來照世燈,  成道轉法悟群有,  究竟佛事示涅槃,  我皆往詣而親近。
 速疾周遍神通力,  普門遍入大乘力,  智行普修功德力,  威神普覆大慈力,
 遍淨莊嚴勝福力,  無著無依智慧力,  定慧方便諸威力,  普能積集菩提力,
 清淨一切善業力,  摧滅一切煩惱力,  降伏一切諸魔力,  圓滿普賢諸行力。
 普能嚴淨諸剎海,  解脫一切眾生海,  善能分別諸法海,  能甚深入智慧海,
 普能清淨諸行海,  圓滿一切諸願海,  親近供養諸佛海,  修行無倦經劫海。
 三世一切諸如來,  最勝菩提諸行願,  我皆供養圓滿修,  以普賢行悟菩提。
 一切如來有長子,  彼名號曰普賢尊,  我今迴向諸善根,  願諸智行悉同彼。
 願身口意恒清淨,  諸行剎土亦復然,  如是智慧號普賢,  願我與彼皆同等。
 我為遍淨普賢行,  文殊師利諸大願,  滿彼事業盡無餘,  未來際劫恒無倦。
 我所修行無有量,  獲得無量諸功德,  安住無量諸行中,  了達一切神通力。
 文殊師利勇猛智,  普賢慧行亦復然,  我今迴向諸善根,  隨彼一切常修學。
 三世諸佛所稱歎,  如是最勝諸大願,  我今迴向諸善根,  為得普賢殊勝行。
 願我臨欲命終時,  盡除一切諸障礙,  面見彼佛阿彌陀,  即得往生安樂剎。
 我既往生彼國已,  現前成就此大願,  一切圓滿盡無餘,  利樂一切眾生界。
 彼佛眾會咸清淨,  我時於勝蓮華生,  親如來無量光,  現前授我菩提記。
 蒙彼如來授記已,  化身無數百俱胝,  智力廣大遍十方,  普利一切眾生界。
 乃至虛空世界盡,  眾生及業煩惱盡,  如是一切無盡時,  我願究竟恒無盡。
 十方所有無邊剎,  莊嚴眾寶供如來,  最勝安樂施天人,  經一切剎微塵劫。
 若人於此勝願王,  一經於耳能生信,  求勝菩提心渴仰,  獲勝功德過於彼。
 即常遠離惡知識,  永離一切諸惡道,  速見如來無量光,  具此普賢最勝願。
 此人善得勝壽命,  此人善來人中生,  此人不久當成就,  如彼普賢菩薩行。
 往昔由無智慧力,  所造極惡五無間,  誦此普賢大願王,  一念速疾皆銷滅。
 族姓種類及容色,  相好智慧咸圓滿,  諸魔外道不能摧,  堪為三界所應供。
 速詣菩提大樹王,  坐已降伏諸魔眾,  成等正覺轉法輪,  普利一切諸含識。
 若人於此普賢願,  讀誦受持及演說,  果報唯佛能證知,  決定獲勝菩提道。
 若人誦此普賢願,  我說少分之善根,  一念一切悉皆圓,  成就眾生清淨願。
 我此普賢殊勝行,  無邊勝福皆迴向,  普願沈溺諸眾生,  速往無量光佛剎。」


[0848b10] 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,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,善財童子踊躍無量,一切菩薩皆大歡喜。如來讚言:「善哉!善哉!」爾時,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,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;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,彌勒菩薩而為上首;賢劫一切諸大菩薩,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;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,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,大智舍利弗、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;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、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脩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羅伽、人、非人等一切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


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

問:為何本師釋迦牟尼佛發願於人壽百歲時出世



賢劫千佛出世時,人壽從千至萬歲不等,如迦葉佛世時人壽二萬歲、未來彌勒佛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,而本師世尊為何發願於人壽百歲時出世?請問對您有什麼啟發?

請參考:大悲蓮華經

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

問:一信之後更不再疑
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:
昔王仲囘問無為子曰。如何念佛得無間斷。
無為子曰。一信之後。更不再疑。卽是不間斷也。
仲囘欣躍而去。未幾得生。還來致謝。

試問:
  一、何為「一信之後更不再疑」?
  二、與念佛得無間斷的關係?

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問:小乘與大乘


一、請問您如何定義小乘人(法)與大乘人(法)?
二、請問您如何確認自己所修是小乘法或大乘法?


試答:(個人見解)
小乘人(法)以空為體。大乘人(法)以般若為體。
現今所傳授的行法,其實本質上大多只是人天法或小乘法,只是冠上許多大乘佛法的名相,讓人產生錯覺,以為這就是大乘佛法。而如般若中觀等真正的大乘佛法除非有相當的悟境(開般若實智),否則六度如盲,根本無從入手。

絕大多數的人都被教育成的觀念是:「不修利他行只顧自修者為小乘」,其實這只是從表象來判斷,是非常膚淺的見解。
例如禪宗應屬圓頓大乘,但自古以來無數修禪有成者當生未必很積極行利他,又如西藏密宗,一輩子閉關的修行者自古以來亦不在少數,可說絕無利他之事,但也不能以此斷定密宗為小乘。

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,尚祈過往宗教師能再詳細思惟,切莫再以膚淺的表象來論斷修行人的心量大小(吾等淨土行人從來是受害最深者)。特別點出宗教師,是因為您的影響力大而深遠,一旦觀念講錯了就會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論點。(不可逆等於是絕症)

恭錄蕅益大師《菩薩戒本經箋要》:
  經:
  第十一倒說菩薩法戒
若菩薩。作如是見。如是說言。菩薩不應樂涅槃。應背涅槃。不應怖畏煩惱。不應一向厭離。何以故。菩薩應於三阿僧衹劫。久受生死。求大菩提。作如是說者。是名為犯眾多犯。是犯染汙起。何以故。聲聞深樂涅槃。畏厭煩惱。百千萬倍。不及菩薩深樂涅槃。畏厭煩惱。謂諸聲聞但為自利。菩薩不爾。普為眾生所留不染汙心。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。

  蕅益大師:
謂聲聞阿羅漢所留不染汙心。乃是成就無漏。離諸煩惱。譬如水中蓮花。是不為難。今菩薩所習不染汙心。以普為眾生故。須要成就有漏而仍離諸煩惱。譬如火中蓮花。是最為難也。設非百千萬倍深樂涅槃。畏厭煩惱。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煩惱過患耶。倘不畏厭煩惱。則是以染汙心受生死果。不久必當迷失大菩提道。其為倒說甚矣。然不名為波羅夷者。亦約下中品言之耳。若決起此增上執見。便是說相似法謗菩薩藏。